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2020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在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法渊阁前,谢觉哉先生铜像正立于此。每年清明时节,总有伫立在前的法大师生,那一束束鲜花,寄托的是哀思,传承的是信仰。
1987年首届法学博士论文答辩会。
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揭牌。
周恩来曾说,“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这是红岩精神中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的拳拳爱国情怀,而化龙桥红岩村正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发源地。
“一要党,二要革命!”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是原华东政法学院第三任院长雷经天同志一生对党、对革命坚贞信守的心声。他所审判的“黄克功案件”,被誉为“为将来的新中国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样”。
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建校73年,其前身中原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经中共中央批准,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办、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的办学历史源于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延安大学。1941年8月,陕北公学、中华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百年光辉历程,一部奋斗史诗。一代代法律人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光荣传统,为接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赓续奋进力量。
70多年来,中国的法学教育历经初创、停滞、恢复、发展和平稳,尽管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但是,我们党矢志不渝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学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力推动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法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理论勇气、政治信念、学术热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创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推动下,中国法学经过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建党百年之际,《法治日报》记者特别采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通过他们讲述原司法部所属五所法科大学红色基因传承、法治人才培养、多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从一元到多元、从西方到本土、从一张白纸到门类齐全,与国家法治同命运、与祖国发展同步伐的辉煌成就!
红色基因
马怀德对记者介绍,中国政法大学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红色基因一脉相承。1952年,在中央的直接推动下,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周恩来总理庄重签署政务院令。学校最初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我党“杰出的法学界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谢觉哉曾兼任1949年建国前夕成立的原“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1950年,在原“中国政法大学”一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原“中国政法大学”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及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有着直接渊源,可以说是红色血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刘伯承(1892-1986),重庆开县人。1950年,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创建,刘伯承兼任首任校长。
西南政法学院第一张毕业证。
付子堂介绍,1950年,西南政法大学首任校长刘伯承亲自拟定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风和“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的校训,邓小平同志为西南革大题词“走向国家需要的岗位上来,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尽自己一切的努力”。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师生所继承和发扬的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红岩精神,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情怀一脉相承,成为了西南政法大学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源流。1953年,由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而来的西南政法学院迁址于歌乐山下烈士墓旁,原东北抗日联军名将周保中任院长。
郭为禄介绍,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爱国师生奋起抗争,筹建光华大学。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上海,圣约翰大学成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第一宿营地。1949年7月,解放上海斗争中最后一个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陈仲信烈士的追悼大会在学校举行。华政的土地里,浸透着革命先辈的心血和鲜血,也浸透着华政人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不懈追求和积极探索。雷经天老院长是戎马半生的革命者,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与邓小平、张云逸等并肩作战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他担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期间,负责审理“黄克功枪杀刘茜”案,为新中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法律榜样。担任华政院长期间,亲自授课,为师生讲授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的特点。这些革命历史故事是文化基因、是精神财富,是最好的营养剂,是最生动的育人教材。
栾永玉介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教育发轫于中原大学。中原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经中共中央批准,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办、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
1950年,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出席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并作重要讲话。
杨宗科介绍,西北政法大学的办学历史源于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延安大学。1941年8月,陕北公学、中华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将延安大学迁到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为办好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他亲自参加第一期学员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并向学员提出了“每个人都争取成为建设新中国事业中的突击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工作人员”的要求。
曲折发展
1983年,彭真提议创办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决定“把它办成我国政法教育的中心”。如今,走进法大逸夫楼,就能看到彭真同志雕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镌刻在一代代法大人心中。马怀德表示,中国政治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钱端升担任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在法大档案馆里,至今还珍藏着由毛泽东同志签署、中央人民政府签发的珍贵任命状——任命钱端升为北京政法学院院长。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专门有一栋教学楼命名为“端升楼”,2017年5月,钱端升纪念馆正式建成开馆,当法大师生漫步于此,总会点燃那颗“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卓越领导人雷洁琼曾在北京政法学院担任副教务长。她在学校一待就是20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在校任职期间,她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讨论制定工作。在法大昌平校区“格物楼”一层,雷洁琼的绣像静立在大厅中央,目光深邃,笑容可掬,注视着每日来往的法大学子。
付子堂表示,1977年,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五所政法院校中率先复办招生,并被确定为改革开放后国家首批重点院校,“三栋房子办大学”见证了西政人敢于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掀开了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通过务实教育引导学生“把知识献给人民”,恪守“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传承“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形成了论辩文化和务实教育两大办学特色。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专门人才最多的高校,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布局中一直发挥着“领头雁”作用。
1979年9月,华政迎来了复校后的第一批300余名学生。在帐篷里办公,保证教学用房的需要,毫无怨言,以苦为乐,这就是广为传颂的“帐篷精神”。
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
郭为禄表示,华政办学历史曲折,但对法学教育的追求坚定。1952年建校,1958年被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第二次复校。二十几年间经受“两落三起”,但对法学教育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建校初期,学校主要担负法律专业本科、专科生教育和在职政法干部轮训,设有法律专业全日制本科、夜校本科、函授本科,专修科和干训班。学校领导认识到,“由于我国马列主义法学是完全新建立的,过去没有基础,首先就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但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苏联是不一样的”,我们“既要吸收苏联研究的最新成就,同时也(要)总结本国革命法制实践的经验。”学校1956年创办《华东政法学报》,1957年更名为《法学》。在华政领导倡导下,全国第一个地方法学会——上海法学会于1956年正式成立,学会成为党领导、团结法学界法律界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1979年复校时百废待兴,学校倡导“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把朝南的、光线充足的房间给教研室老师使用,校领导历时4年在搭建的旧帐篷里办公。
郭为禄对记者说,“帐篷精神”成为“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华政精神的经典诠释,华政精神就是矢志不渝、赓续接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奋斗精神。
栾永玉介绍,1952年至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根据高等教育部提出的政法院系“适当合并集中”的原则,一批专门的政法学院相继成立。1953年,中原大学被撤销,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基础,将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的法学院并入,成立中南政法学院。时任法学专业教师的蒋碧昆亲历新中国“五四宪法”制定,并于80年代又参与到“八二宪法”的起草和修订工作。1958年10月,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湖北大学。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改名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7年,学校先于“五院四系”率先恢复法学本科招生,1978年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所招收法学本科生的高校之一,并于1979年在全国首批开展法学研究生教育,成为“法学大家的摇篮”。
1983年,西北政法学院首届刑法学研究生(田文昌、魏忠槐、余向栋、龚明礼、叶裕林)与导师等合影。
杨宗科表示,为了适应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北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政法工作发展的需要,1953年3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年底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8年7月,西北大学法律系整体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开始承担普通政法高等教育的任务,开设法律、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新闻学等专业。1963年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成为国家法学教育“五院四系”成员之一,也是我国政法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
马怀德介绍,69年来,法大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与共和国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国内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第一个人权法专业在法大建立,新中国第一批法学博士、第一个境外法学博士从法大走出。当前,法大拥有全国最全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法学学科全面布局学科目录内10个二级学科,率先设置比较法学、证据法学、网络法学、法律职业伦理等9个目录外二级学科;法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雄踞榜首,人才培养体系最为齐全,实现了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全覆盖,与最高法、最高检合作开展全国唯一的“应用型法学博士研究生”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项目,在全国法学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每年为社会输送3000多名高素质法治人才,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就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人才培养、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重大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为牵引,产出一大批学术精品力作,法学学科的科研标志性成果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付子堂介绍,1993年西政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7年法学成为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庆市唯一入围A档的学科;在2018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西政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样获评A档。2018年,西政新闻传播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70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形成以法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尤其是,在近日发布的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法学专业排名中,西南政法大学入围A+层次。
郭为禄介绍,复校之初,首届招生约300人,仅有法律本科专业。1985年起陆续新增贸易经济、英语、银行学和行政管理学等非法学专业。1998年调整为法学、经济学、金融学、侦查学、行政管理等6个专业。2003年起,伴随着新校区建设和办学规模扩展,学校增设了16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拥有24个本科专业,建成以法学为主,兼具经济、管理、文学和理学等多学科门类的复合教育结构。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硕士授予单位之一,法制史和国际法专业获准招收研究生。1995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试点单位之一。1998年学校获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上海市首个法学博士点。1996年、1998年,国际经济法学科、法制史学科先后成为司法部重点学科。2005年,法制史学科、经济法学科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目前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1948年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中原大学成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栾永玉介绍,2000年5月,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并以原中南政法学院的主体和原中南财经大学法律系组成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拥有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涉外法律、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等8个国家级平台,成立了法律史研究所、民商法典研究所、知识产权法研究所等31个科研机构,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方向全覆盖,从学士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塔式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走进新时代,中南法学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精准推进课程思政,尤其是“读懂中国”系列通识选修课建设工作。开设校内经济学-法学双学位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开展“欧洲学:比较法与欧洲法”硕士学位中外合作办学,实施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进一步提升经、法、管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力度与质量。每年培养高素质法学博士、硕士、本科学生1500余人,仅在大湾区工作的法学学子就达数万名,为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贡献中南力量。
杨宗科介绍,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学校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2012年成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覆盖应用复合、涉外和西部基层全部三个类型,同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国家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中心。
杨宗科表示,毕业的15万余名高素质专门人才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西北地区基层工作,其中在新疆地区就有4万余名校友。学校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等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法学学科专业从学院成立时的几个教研室、恢复招生时的两三个学科发展到覆盖全部10个二级学科并且有多个自设特色学科的种类齐全的法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创建“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法治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等平台为基础,推动了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从法学单一学科门类发展成为以法学为主体,哲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为支撑的多科性高校。
记者手记
据报道,截至2017年,我国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627所,包括本科生、法学硕士生、法律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法科学生接近40万人。多年来,经过继承、借鉴、探索和创新,我国从一张白纸到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发展,经历了复杂艰难的历程。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介绍,司法部和教育部合作成立的法学教材编辑部,先后会聚全国各地专家六百余人次,自1982年至1991年间陆续推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系列法学教材,包括全国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36种、大学经济法专业系列教材21种、大学国际法类专业系列教材17种、法律大专系列教材9种、干部培训系列教材15种、法律中专系列教材14种,以及教学资料选编19种,总印刷量达两千万余册,有的单本印刷量超过百万册。许多教材,如孙国华、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吴家麟主编《宪法学》、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张子培主编《刑事诉讼法》、杨大文主编《婚姻法学》、王铁崖主编《国际法》、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吴祖谋主编《法学概论》等,大都是法学各学科专业的奠基之作,对法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学术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影响深远。
法学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特色),张文显认为可以概括为:以法学本科教育为起点和基础、以多元化研究生教育为进阶的高等法学教育体系;法学基本教育、特色教育、拓展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与专门机构的法律职业教育相衔接;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原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良性互动。
中国法学7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成就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当代化的结晶,为推进中国法学在新时代的高起点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