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网

029-85385207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两个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所在

发布日期:2022-11-25 10:09:19         浏览次数:897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第一个结合”本质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着眼于理论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立足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第一个结合”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第二个结合”本质上是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恩格斯指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诞生于19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掌握群众,转变为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实现“第一个结合”的根本保障在于它坚持了“第二个结合”,即植根于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中华文明的浸染中不断绽放真理光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第二个结合”就是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一步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日益浓郁的中国味、日益深厚的中华情,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系统分析“两个结合”的实现逻辑

实践的深入发展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扩大,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蔓延。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条件的不断变革,使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这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视、理解、把握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与新需要,科学判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演变趋势,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难题,推动理论创新,实现“两个结合”的持续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它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人价值判断的内在标尺和行为选择的重要准则,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符合历史进步的趋势,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实践出真知,等等。这些理论判断与价值主张同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观念,存在着高度契合性。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才能够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积极促进下,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造就深刻且独特的现实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之根脉、醇厚之积淀,恰如有源之水,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彰显出更强大的理论魅力不是偶然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明传统,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两个结合”的稳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深切阐明“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进“两个结合”。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站稳人民立场,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批判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资源。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正确理解、妥善处理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的核心要义就是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古老文明的思想精髓、文化内核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实现古为今用。“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文化前提,是“两个结合”得以实现的文化背景。要想实现“第二个结合”,必须科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沿革,厘清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把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理论实质。“吸收外来”的核心要义就是批判借鉴西方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积极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洋为中用。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坚持“第二个结合”,既非闭门造车,也非因循守旧,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心胸,以我为主,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和消极方面。“面向未来”的核心要义就是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把握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两个结合”必须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现实关怀,必须有着长远可行的未来规划,必须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贡献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但是,传统文化的原生土壤是封建社会,最初反映着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依托着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断演变。“小康”“大同”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凝聚了中国古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不过在其原初语境中,它们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不经过充分的转化和改造,这些思想观念很难直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时代作用,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转化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执政理念、道德规范,使之适应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推动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尽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洞察了时代风云、把握了时代脉搏、引领了时代潮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贡献,展现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与之相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传统,汲取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缩短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供了指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标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新高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曲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顶住了冲击,经受住了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行。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中国崩溃论”的崩溃、“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重新审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随着社会主义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积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经济、科学、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冲突和对抗,正逐步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正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