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质的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发展模式的变革,既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也包含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迸发。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质增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进一步提高;协调成为发展的内生特点,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持续健全;绿色成为发展的普遍形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开放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共享成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可以说,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单纯数量扩张没有出路,只有以质取胜、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量的合理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的量实现稳步增长,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规模来看,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谷物总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吸引外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世界第二,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从速度来看,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6%,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从全球发展贡献来看,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可以说,量的合理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也助力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质的有效提升是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动力,量的合理增长是质的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从中长期看,经济没有“质”就不会有“量”,离开了“量”也谈不上“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
立足国内大循环主体,积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淤点,适度超前增加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流通网络。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开放,稳定外贸外资,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掌握主动权。
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性,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夯实产业发展基本盘是前提,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同时,也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关系,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向前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提升数量持续增长的硬实力与培育质量持续提升的软实力。
稳住传统制造业基本盘,推动新型制造业加速发展。多措并举保持传统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促进传统制造业提升改造,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实打实的产业积累和发展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同时,着力推动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先进制造业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兼顾经济量的增长动能和质的提升潜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推动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质变,这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要把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协同并进,不是一时一地之举,而是要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引领量的合理增长,通过量的合理增长支撑质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