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要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笔者认为,我们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善用“大思政课”,将“大思政课”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思政课”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构建大思政格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等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有效性,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入脑入心。
善用“大思政课”,把握“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
“大思政课”的关键和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田野里“消化”书本,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把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大思政课”是对传统思政课的优化超越,思政课不仅要在学校的课堂上讲,更要在社会的课堂上讲,思政课和育人工作要突破传统的校园课堂这种局限性和狭隘性,拓宽其外延性,凝聚起最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最广泛的育人效应。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思政课课堂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相互统一。“思政小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社会大课堂”是铸魂育人的大熔炉和大学校,思政小课堂重在“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好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大课堂重在“行”,运用生动鲜活的实践素材,让学生在社会锻炼中厚植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实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通过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带来鲜活的生活体验,亲身体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从而建构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体系,体悟自身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构建“大思政”格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大思政课要围绕新时代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成就,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将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和各类资源,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支持、课堂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融合为一体的新型教学生态。为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知行脱节的难点问题,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博物馆、革命圣地、纪念馆等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课堂的智能化水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体现“大思政课”的实践特征,教育引导学生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善于吸纳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走进思政课课堂。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主题的性质特点,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代表人物、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等经常性地进入思政课堂参与思政课教学,通过他们的自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和号召当代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有效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善用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中,涵养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勇担使命的大情怀。
坚持守正创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要持续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尤其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守正创新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八个相统一”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要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思政课教学的新鲜度和活跃度。在线课程、面授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针对课程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问题,结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能力要求设定课程目标,按照教育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两性一度”标准和“八个相统一”要求,将教学新理念贯穿教学过程中,基于优化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等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线上与线下、思政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解决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难点等问题,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知识内在逻辑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解决教学内容“变”与“不变”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利用学生暑期返乡社会实践、“三下乡”、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挑战杯大赛、支教活动、主体党日或团日等活动搭建起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健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向无限的社会拓展,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通过“社会大课堂”,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素材,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厚植爱国情怀、积累人生智慧、增长本领才干。
坚持问题导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通过解疑释惑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是“大思政课”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才能把道理讲彻底、让道理说服人,才能真正实现以“大思政课”为载体,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能够引导学生客观、立体、全面地感知社会生活,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善用“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善用“大思政课”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扎实推进思政教育活动日常化。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人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该正视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关注关心他们最关切的问题,同时及时准确地解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价值判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为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