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网

029-85385207

联系电话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深植新文科改革 创新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日期:2022-06-23 11:40:54         浏览次数:117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2021年,教育部立项首批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新阶段,高校人文社科教学模式和形态发生了新变化,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不断深化。

笔者认为,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是突出学科交叉,主要方向有文工、文理交叉等;二是全面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方向引导下,高校文科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平台或载体均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文科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三个方面的新要求:如何革新内容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创新实施路径,更加系统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拥抱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实施渠道。这些都需要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创新。

分类建设,精准滴灌,革新思政内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提高了实践、实验类课程的比重,例如突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等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往以案例、理论讲授、课堂展示为主要形态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新增内容。笔者认为,从既有教学实践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经验可借鉴,一是在技术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发展成就、中国发展故事等案例,全方位激发学生的自信,将四史教育巧妙融会贯通于教学课堂中;二是在实践、实验教学的选题中,要深度结合现实,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与需求结合的意识;三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注重加强国际视野,在构建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运用交叉学科视野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显隐结合,知行合一,创新实施路径。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实操演练等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快速提升,已经成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链条延伸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一方面仍然要紧贴课堂教学主阵地,同时在课堂之外的培养环节的路径也需填补空白。从成功的一线教学案例来看,实施路径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已经成为共识。笔者认为,目前较为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一是在培养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形式积极接触社会,融汇多学科知识,从解决身边常见的社会问题入手。如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针对“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疫情防控等选题密集出现,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堂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的,化“有形”为“无形”,融合理论与实践。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课外交流、读书研讨会等形式,将中央最新精神、国家发展规划和社会焦点时事作为主题,进行引导性思辨,例如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等话题,不仅能够全面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并且有助于牢固树立基于专业知识的职业道德素养。

虚实融合,创新载体,拓宽实施渠道。新文科改革着力强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当前高校授课平台和载体也高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同时,学生已经习惯并熟练掌握了在线学习、网络交互学习等新形态,特别是多元载体、多元内容形态的教学内容更受学生欢迎。随着近年文科类课程的在线课程、视频博客等形式逐步丰富,相应地要求课程思政实施渠道也应紧跟技术潮流,扩大渠道建设的阵地。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探索经验来看,主要应关注两方面:一是关注学生在线上社区、虚拟社群中的接触信息动态,做好现实课堂和线上虚拟空间的衔接,融合两个渠道形成协同合力;二是应当关注学生在线学习的内容和规律,善于开发利用学生常用的渠道和喜爱的载体形式,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渠道,将其作为新文科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部分。

在新文科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在建设内容和形态两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一手抓内容建设和实施路径创新的同时主动出击,拥抱新技术平台,不断拓宽平台,是文科类课程在今后应当重点探索的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