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勐来乡勐来村聚居着佤族、傣族、汉族群众。两年前,熊院平从县公安局到勐来乡勐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熊院平看来,不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乡村治理有效,他和村“两委”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近两年,勐来村探索出了“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事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人居环境共同治、文明村寨共同创、林中墓地共同用、民族节日共同过”的乡村治理经验,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沧源县,像勐来村一样的村庄还有很多。不论是“80后”“90后”的年轻村干部,还是已经退休的老一辈;不论是佤族、傣族,还是汉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奏响了治理乡村“三部曲”。
基层治理“聚心曲”
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对治理好乡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村庄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村庄治理的“稳压器”,还是农民生活的“主心骨”。
近年来,沧源县坚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参与村庄治理积极性,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试点示范村庄。勐董镇龙乃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党的光辉照进了龙乃村,这里的佤族群众开始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而后,随着危旧房改造、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民生福祉工程的实施,如今的龙乃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前不久,记者走进这个美丽的佤族寨子,与大家一起畅聊如今的幸福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的佤族村民,心底的感恩都浓缩成一句话,“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在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看来,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只有党组织的能力强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村庄的有效治理。
龙乃村建立了“五户联保、十户联防”守望相助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并细化四级网格15个,指定党员中心户13户,定点联系党员2名。不论是疫情防控、巡边固边,还是村庄治理、纠纷调解,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距离龙乃村不远的永和国门新村,由当地边防检查站、城市管理、海关、卫生院、中小学等部门组成的永和国门新村联合党支部,更是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永和国门新村联合党支部实行党员关系所在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双重管理”,树牢国门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产业发展“富民曲”
乡村治理是个复杂的工程,其中,发展好产业,对提升农民群众幸福感有重要作用。在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像杨艾少一样回来支持家乡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现在,杨艾少是班洪村村集体开办的蜂蜜加工厂的负责人。经营两年多时间来,蜂蜜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带动群众增收的效果也不错。
杨艾少告诉记者:“去年收购村民们的花蜜差不多20吨,按每公斤80元计算,直接带动大家增收160多万元。加工后的蜂蜜产品,一些直接卖给游客,一些则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到了很多大城市。”
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借助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历史革命文化故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收入10.6万元。
沧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世珍说:“县里这两年在推进乡村治理示范点建设工作中,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重头戏,或是依托红色文化、民族特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或是打造田园综合体走农旅融合路子,让农民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糯良乡班老村班鸽自然村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将要对外开放。除了流转出去的335.8亩土地能带来稳定租金收入外,群众还有什么增收致富的途径呢?糯良乡乡长马志坚告诉记者,为了能带动更多的村民,乡党委、政府很早就开始谋划,组织村民开展厨艺、电瓶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并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发了消防员、治安管理员等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
糯良乡在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调动了村民融入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这首“富民曲”唱得真好。
民族团结“固边曲”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班老乡下班老村的赛金就是其中的老支书之一。
说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情景,有着近39年党龄的赛金心情依旧很激动。他说:“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边疆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讲给佤族后人,让大家知道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是每一个佤族儿女的责任。”现在,老支书们自发组成了宣讲团,两人一组,定期为全县人民开展宣讲,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让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功夫越下越深。
在佤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棵竹子不成蓬,两三棵竹子才成蓬;一户人家不成寨,两三户人家才成寨;一人做事难成功,众人做事才成功……”民族团结,守边固边,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力量。
如果说勐来乡勐来村是佤族、傣族、汉族民族团结的典型,那么该村的大寨自然村二组的赵秀兰一家便是佤族傣族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
讲起自己的故事,赵秀兰还有些羞涩,流露出傣家女子的温婉。她说:“嫁过来30多年了,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你想呀,要是一个‘小家’的团结都做不好,‘大家’该怎么办。我们在边疆,更要从自己做起。”
现在,赵秀兰和爱人在村子里经营一家农家乐,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一家人默默地谱写着民族团结“固边曲”。(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