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延安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开发区桃宝峪村。炮兵学校成立前,这里是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驻地,因此,这里见证了炮兵团和炮兵学校的光辉历程。研究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就是要探究清楚旧址所承载的历史,厘清历史脉络,再现重大事件,感受当年风云,汲取历史营养,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军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延安炮兵学校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开发区桃宝峪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窑洞57孔,均已修复。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恢复了炮兵学校主要领导人郭化若、朱瑞、邱创成、匡裕民等人旧居,举办了《延安炮兵学校简史展》,建立了体验式干部教学基地,成为延安红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成为学习体验南泥湾精神的重要场所。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炮兵的摇篮,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炮兵学校,所以,炮兵学校旧址承载着一段重要的历史,饱含着内容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但是,当我们驻足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思绪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炮兵学校,因为,炮兵学校是在八路军炮兵团的基础上创办的,炮兵学校校址曾是炮兵团的驻地。炮兵团在这里挖窑洞,开荒种地,练兵生产两不误,建设新家园,为炮兵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就是要探究清楚旧址所承载的历史,厘清历史脉络,再现重大事件,感受当年风云,汲取历史营养,激发工作活力。本文对历史的追溯从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创建开始。
一、八路军炮兵团进驻南泥湾桃宝峪
1938年1月28日,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炮兵团——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省临汾市刘村镇北卧口村成立。炮兵团团长武亭,政治委员邱创成,参谋长匡裕民,下辖教导营和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4个营。当时,团里观测器材严重缺乏,1938年2月,邱创成日夜兼程赶赴武汉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向周恩来副主席汇报,解决急需的部分器材。周恩来专门在武汉托熟人买了两部炮队镜和0.7米测距机送给炮兵团。这是当时八路军总部炮兵部队唯一的新装备。同年2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回到陕甘宁边区进行整训。3月14日,炮兵团到达延安,毛泽东接见了炮兵团的领导同志,对炮兵团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他对炮兵团的领导干部说:“炮兵团要像母鸡下蛋一样,为今后炮兵部队的建设培养骨干,建设更多的炮兵团以适应革命的需要。”随后,炮兵团离开延安,前往洛川整训。1938年8月,朱德总司令从抗日前线回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途经洛川时就住在炮兵团。朱德亲自检查了炮兵团的整训工作,细心地观看了部队的兵器操作和演习。看完演习后,朱德给全团指战员作了报告。他号召全团指战员,努力学习军事技术,尽快提高作战本领,一定要把炮兵团建设好。
炮兵是战争之神。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炮兵团的建设和发展关怀备至。1939年1月28日,是炮兵团成立一周年的日子,炮兵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纷纷题词,表达祝贺。毛泽东给炮兵团全体官兵题字:“炮兵团全体官兵同志们:八路军炮兵团成立已一周年,盼望你们努力政治军事学科术科之学习,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有力兵团,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目的,为民族争光荣,为八路军争模范。”朱德为炮兵团题词:“坚持抗战,胜利归于我们的。”周恩来为炮兵团的题词:“坚持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配合以必要的阵地战的战略方针来争取三期抗战的胜利!”刘少奇为炮兵团题词:“为民族解放奋斗到底。”朱德还为炮兵团创办的报纸题写了“骨干”作为报头。
1939年,完成整训任务的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开赴抗日前线。1940年,炮兵团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央考虑转战到华北敌后作战的炮兵团装备笨重不便机动,弹药缺乏,粮秣供给更为困难,决定将炮兵团调防延安。2月7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联名电示彭德怀、左权:“为保存与训练我们的炮兵,总部之炮兵团……应集中延安附近训练,设立炮兵司令部直属军委。”以便将来机动。
1941年6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奉命回到陕甘宁边区,于7月进驻南泥湾。此时的南泥湾,荆棘遍地,人烟稀少。炮兵团到达南泥湾后驻扎在陶宝峪,这里荒无人烟,一片荒凉。部队没有房住,马匹没有草吃,战士缺衣少食。面对重重困难,炮兵团指战员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用3个多月的时间,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挖好了窑洞,修起了公路,接着种菜、养鸡、喂猪,开展大生产,建立起一个新的家园。
炮兵团驻扎南泥湾桃宝峪期间,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时刻关注着这支部队。1943年10月下旬,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在南泥湾进行了为期5天的视察,期间,毛泽东专程来到桃宝峪视察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那天,毛泽东头戴灰色棉军帽,身穿粗布灰色旧棉袄,脚蹬黑布棉鞋,神采奕奕。听完炮兵团团长武亭和政治委员邱创成的工作汇报已是中午时分,炮兵团拿自己喂的鸡、养的猪、种的菜,招待毛泽东一行。吃完饭后,毛泽东又兴致勃勃地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观看了操炮表演。毛泽东边看边对陪同他的炮兵团领导说:“要努力学习军事技术,尽快提高作战本领,一定要把炮兵团建设好。”临走时,毛泽东又应炮兵团领导的请求,为炮兵团题了词:“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时任炮兵团教导营营长的宋承志,临时被分配负责视察时的保卫工作,陪同领导检阅部队。吃完饭后,还剩下半只烧鸡,宋承志念及烧鸡是当时珍贵食品,便悄悄塞进了毛泽东的衣服口袋。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处于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中国敌后战场也逐渐转入攻势作战,并开始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大量发展炮兵部队,加速训练炮兵干部,成为当时我军十分迫切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扩建为炮兵学校。此时,炮兵团只有旧火炮只有18门,这成了延安炮兵学校办学的全部家底。
二、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办
中共中央决定加强炮兵建设后,准备调郭化若到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工作。郭化若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毕业,曾赴苏联学习,精通炮兵,所以,当贺龙把这个消息告诉郭化若时,郭化若建议把炮兵团扩建为炮兵学校。郭化若的建议很快被中共中央军委采纳。1944年11月底的一天,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代表中央军委同郭化若谈话,要郭化若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负责筹备延安炮兵学校。郭化若回忆说:“我到了联防司令部接待室,屁股还没有坐下来,贺老总就出来了,他握着我的手说:‘化若同志,你提的建议军委批了,炮团改为炮校,由你当校长。’接着徐向前同志也来了,他是联防副司令。我们一块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认为炮兵干部很快就要配上用场,必须尽快建校,尽快招生,尽快开课。贺老总叼上烟斗,问我半年内开课怎么样?我说争取三个月。紧接着又研究了炮校班子的组成、开办经费、供应保障等问题。贺老总再三强调一要选好教员,二要选好学员,三要尽快开学,中间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我建议由军委给各军区发个通知,筹建炮校要调教员、选学员请他们支持。第二天,我带着满脑子创办炮校的问题,打着背包进了南泥湾。”
郭化若到桃宝峪后,很快组建了学校领导班子,校长郭化若,政治委员邱创成,副校长匡裕民,教育长李荫南,政治部主任刘登瀛,训练部部长张志发,卫生部部长许德,总务处处长朱光,供给处处长 刘效陶,秘书室主任李铁砧。
1944年12月4日,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西北中央局发出《关于炮兵学校招生的指示》。指示信指出:“现在军委决定成立炮兵学校,要在各部队,各学校,各机关调学员、教员。这需要党、政、军各方的同志的重视与认真的调人。如果文化程度太低,身体不好,年龄上、政治上、资质上太差的,就不能使训练得到成绩,便可能造成这个学习的流产。只有各部分负责同志有很大的自觉性,才能保证得到足够数量的学员与教员。除了调学员、教员与别的人员外,对炮兵学校的粮食与经费的保证,也是很重大的事。一定要做到全部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耽搁了时间。我们希望一切适合条件的青年与干部去踊跃报名,投考炮校,为建设我们的炮兵而努力。这是重大的战略任务与政治任务。”指示信发出后不久,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七分校,陕甘宁边区延属分区机关和陕甘宁边区各旅,即选送来许多优秀的学员和干部。与此同时,炮兵学校先后派出三个招生小组,由匡裕民、文击、黄登保带领分头到陇东、绥德、延安城区招收新学员。当时,学校计划招生800至1000人,分别从陕甘宁边区系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直属队、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军委直属机关、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各旅各分区、抗大总校、抗大第七分校、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等单位中招考。1945年2月,选调的干部和学员陆续到校。共招收了1000余名学员,学制8个月,一共编为三个大队和一个迫击炮队、一个工兵科。第一大队大队长张志毅(兼),政治委员丁本淳(兼);第二大队大队长宋承志(兼),政治委员张英;第三大队大队长张量,政治委员文击,工兵科主任唐哲明,副主任韩连生;迫击炮队队长赵章成。
三个大队编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其中,一大队辖1、2、3、4四个队,二大队辖5、6、7三个队,三大队辖8、9、10三个队,每个队下设三个区队,每个区队又下设三到四个班。学期8个月。另外,还有1个秘书室,1个警卫连。学校的训练方针是“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一切服从当时战争的急需。所学课程包括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和马术、行军、宿营等,还有工兵的一些内容。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全校共1300余人。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布诞生。
延安炮兵学校的大门比较气派,弧形校牌至于大门上方,由6块木板构成。每块木板略呈菱形,边长约50厘米,厚约9厘米。“延安炮兵学校”6个大字李伟题写,分别写在6块木板上,将木板依次拼接起来,就形成一个大的弧形校牌。
三、延安炮兵学校的教与学
毛泽东非常关心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建。1945年4月初,炮兵学校排以上干部到延安开会,期间,毛泽东会见了炮兵学校干部,叮嘱大家:要认清形势,为了展开对日战略反攻,一定要努力学习炮兵专业知识,将来像种子一样到各个部队去生根开花结果。
1945年8月1日,延安炮兵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朱德、叶剑英、肖劲光、林彪等出席开学典礼。9声礼炮轰鸣后,朱德总司令登台讲话:“我听了这个礼炮很高兴,这是我们开学典礼的礼炮,也是我们抗日战争就要胜利的礼炮,同志们要为迎接大反攻而努力学习,要发扬红大和抗大的光荣传统,在学习上争做模范。”朱德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军委决定在八路军炮兵团基础上组建第一所炮兵学校的重大意义,号召“模范战士上炮来”,努力学习,干一辈子炮兵,为人民炮兵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观看了学员们进行的迫击炮实弹射击表演。炮兵学校原计划还进行山炮实弹射击,朱德看了计划后,把山炮实弹射击项目取消了,说:“一发山炮弹就是一个中农,节约下来消灭敌人。”
延安炮兵学校只有18门旧火炮,1个学员队平均不到两门。教材要靠自己编写,教具要靠自己制作。为解决训练中人员多、器材少的矛盾,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人闲炮不闲”的训练方法,即把科目、人员、器材、时间适当地加以分配,定期进行轮换,从而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开设的炮兵技术课程有: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军马马术训练等。另外还有政治理论、战争形势、工兵、行军、宿营课程。
延安炮兵学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校舍多为自己动手挖的土窑洞和少数土木结构的平房,没有专门的教室,房舍极其简陋。并分散在附近的几条小山沟里。吃的粮食都是前两年炮兵团指战员自己种的谷子、糜子等。创办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尽管炮兵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住房、用具和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时炮兵学校的教学设备既少又落后,学校只有18门火炮,主要是原炮兵团的一些作战装备,多数为阎锡山兵工厂制造的一三式山炮。还有几门日式的四一式山炮。因多数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主要零件均已残缺不全。如瞄准镜和表尺都是后配上的,虽然几经拼凑,但仍有几门火炮缺这缺那。观测器材只有几部,它们当中既有德式、日式的,还有苏式的,不仅结构各异,而且角度计量单位——密位也不一致。
当时火炮器材不足,演习连射击时,没有通信器材,学员就用人传口令;方向盘、炮队镜等器材少,大家就用木头或硬纸板做成代用品来练习操作;上课没有粉笔,就用白土来代替。训练骡马,炮兵要学习备鞍、卸鞍的动作,由于马匹少,便在操场上搭起一个与牲口一样高矮的木头架子,学员在上边练习备鞍、卸鞍,待掌握要领后,再到真马上训练。教员们不顾劳累为缺课或基础较差的学员补课,还经常征求学员的意见,尽量讲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示范动作准确,要求严格,检查纠正细致。全校经常举行会操,检查训练效果,统一动作,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四、延安炮兵学校的延续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延安炮兵学校奉命挺进东北。1945年9月23日,延安炮兵学校1000多人分成三个梯队,从南泥湾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连续行军,途经陕西、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等省,于11月下旬到达沈阳市郊。12月1日,由延安炮兵学校主要成员组成的我军第一支坦克大队在沈阳马家湾成立。
1945年12月,延安炮兵学校转移至吉林省通化市,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1946年3月,学校由通化迁至黑龙江牡丹江市。校长为朱瑞,政治委员邱创成,副校长贾陶、匡裕民。1946年6月,奉命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校长贾陶。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
在朱瑞的领导下,以延安炮兵学校500名骨干为种子,仅仅三年,东北野战军就发展到16个炮兵团和一个炮兵纵队,拥有各种火炮4700多门。1948年10月1日,已担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的朱瑞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壮烈牺牲。同年10月,为纪念朱瑞对炮兵事业的杰出贡献,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
1949年2月,学校由牡丹江迁至沈阳东大营,5月,学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朱瑞炮兵学校。1950年8月,朱瑞炮兵学校奉命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炮兵学校、沈阳高级炮兵学校、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大革命”期间,炮校停办。1978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址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地面炮兵学校。1986年6月,第二地面炮兵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炮兵学院。2017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
五、延安炮兵学校的几个重要人物
从1945年3月15日在南泥湾桃宝峪正式开学,到1945年9月奔赴东北,延安炮兵学校在延安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多月时间,却走出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其中,郭化若、朱瑞、邱创成、匡裕民等功不可没。这也是恢复他们旧居的重要原因。下面,对他们4人做一简要介绍,读者可从中窥见延安炮兵学校为新中国炮兵事业的发展作出多么重要的贡献。
延安炮兵学校首任校长郭化若。郭化若,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1904年出生于福州市。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科,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赴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冬回国,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理参谋长,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局局长等职,参加了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和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遭诬陷被开除党籍,后到红军大学任教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任教导师参谋长,庆阳步兵学校教育长。1938年7月恢复党籍。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第四局局长,中共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军事学院教育处处长,朱德总司令政治秘书。1944年11月底奉命赴南泥湾筹备延安炮兵学校,任校长。后因病住院治疗。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政治委员,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军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逝世。
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朱瑞。朱瑞,1905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秋入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初回国。先后任中央军委参谋、中央特派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等职。1932年4月起先后任红十五军政治委员,红五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1943年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8月任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司令员,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战斗中牺牲。10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朱瑞炮兵学校。朱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奠基人,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
延安炮兵学校政治委员邱创成。邱创成,原名邱桂生,1912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平浏游击队,同年9月转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两次进攻长沙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四师供给部政治委员、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奉命赴山西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先后任炮兵团政治委员,炮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后任校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朱瑞等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赴东北,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政治委员。1951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炮兵司令员,国务院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2年逝世。
延安炮兵学校副校长匡裕民。匡裕民,1909年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军总部炮兵连连长,红三军团特科队队长、炮兵营营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西征战役。1938年3月起,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参谋长、副团长。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后任副校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朱瑞、邱创成等率延安炮兵学校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炮兵学校副校长,炮兵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回国后历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7年逝世。
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军队炮兵院校教育训练发展的开端。桃宝峪是人民炮兵的初心淬炼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曾是西安市南泥湾 “五七”干部学校所在地,延安林业学校实践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无法忘记延安炮兵学校在陶宝峪的峥嵘岁月。人们常说,延安炮兵学校是“人民炮兵的摇篮”,孕育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这批人才就是喝着南泥湾的水、吃着陶宝峪的菜,成长起来的。2016年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得以全面恢复,57孔简陋的窑洞,默默讲述着炮校人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从实际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担当,严谨求实,创新发展。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大批炮兵军事人才,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以后的炮兵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军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延安炮兵学校旧址所承载的红色化,所体现的创业精神深刻地告诉我们,必须把听党指挥、忠诚报国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站在这片热土上回望历史,就是要牢记使命,不折不扣地践行初心,把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实际行动,听党指挥、忠诚报国,为实现中华梦奋力前进。